2023 集运行业年度观察总结

 一、后疫情时代:回归常态

从20-22 年,是集运行业的高速发展期,和跨境物流行业一样,站在了风口上。整个行业的盘子高速增长,全球海外华人和留学生,有需求能被触达到的用户,基本上都开始触达和被影响到。没有被影响到和转化的潜在用户,也很难在集运业务形态下转化了。

行业增速回归常态

20-22年期间,优秀的集运公司有30%的增速。回到23年,这部分公司依然保持了15%左右的业绩增长。

而2023年,对于大部分没有太多竞争力的集运公司来说,业务没有明显增量。在存量用户竞争非常明显的地区,比如港澳台地区,因为头部玩家的发力,中小玩家的盘子还在萎缩。

整个市场所有玩家都能够有增长的时期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,集运市场回归常态。

增量用户回归常态

集运行业的新增量用户群会在哪里? 

一个是每年出国的几十万留学生人数,一个是其他原因出国人数,以及原来本土华裔用户群的新增。每年集运大盘依然会有一定增量, 但整个集运行业新增用户群的数量级会回归到常态。

市场热度回归常态

2023年,是集运业务生态的峰值年。不管是新入场的集运公司,物流服务商,配套软件服务商,都达到了峰值。

服务商玩家们如果没有立住脚,后续也很难有更大发展了,行业高速增长过去了,大的存量用户基数已经被瓜分。

后续入场玩家,基本也是跨界玩家,在某些领域和切入口上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和能力。

二、集运公司:新挑战

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化,对于行业的每一个玩家来说,都需要重新摆正心态与预期,以及调整公司的战略方向和节奏感。

2023年以来,入场玩家越来越多,每个入场玩家都带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。有的有流量能力,有的有渠道优势,还有的自带品牌和势能。

头部集运公司的挑战

集运行业的头部玩家对于平台的依赖性,没有跨境物流行业严重,但也面临着电商平台直接源头IP判断层面进行截流截用户的风险。整个国内电商平台的内卷化越来越严重,每一个能够优化用户体验的环节都在被重构中。

用户自选集运公司的邮寄到集运仓然后运输到海外的模型,和跨境跨境电商的模型一致。 但拼多多Temu的模型已经证明了,极致供应链效率模型在出海领域依然所向披靡。

所以不管是1688的出海,还是淘天的千帆计划,或是拼多多国内的出海服务商的招募,都只是出海极致效率模型的阶段性推进阶段。

这是所有头部集运公司面临的挑战,会不会只是平台的一个踏脚石,会不会最终只能成为平台出海物流中的一个小模块服务商,会不会终端用户都被平台抓到手中?

竞争新挑战:价格战

今年聊的很多中小集运玩家,反馈的最多的是,行业的毛利被压缩的越来越厉害。尤其是用户群对价格敏感,同时新玩家入场多的集运地区。

价格战是一个行业充分竞争的直接表现,充分的价格战会让行业一部分玩家被洗牌出局,同时也会拉升一个行业的进入门槛。

对于集运行业来说,2023年,很多传统跨境物流公司入场,这些公司自身搭建有自己的物流专线,同时在行业内也能够拿到较低的同行价格。但是物流公司相对来说会在营销获客方面存在短板,又低估了集运人力服务成本,最容易的切入口就是低价入场策略。

对于大部分中小集运公司来说,如果纯粹靠价格竞争去吸引用户,将会越来越难,这不是中小集运公司的强项。

用户新挑战:流量获取

2023年,如果说行业里面有什么新生力量被看见在高速增长,或许还是在流量方面有独到获取策略的团队,这些团队不多,但是依然体现了对洞察需求和迭代突破方面的能力。

对于流量和新用户的渴望,很多团队在23年之前没有感受,因为用户新增太容易。但是今年这些团队依旧采用往年的方式去发广告贴投流后,才发现整个流量格局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。即使付出同等时间和精力,但效果只有以往的30% 。

小红书用户,被充分教育和筛选,一个主动需求的用户,可能会有几十条私信去咨询。信息流投放和KOL合作,要么转化率过高,要么不确定性过高,投入回报比ROI算不过来。

新的竞争格局下,新入场的团队没有独特的用户获取策略,又凭什么来生存呢?

三、经营之道:基本功

回到2023,回到一个经营者的角度来看,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都会经历这些变化,留存下来的,是深耕行业的优秀创业者,被快速淘汰的,基本都是机会主义者。

站在行业外来看,集运属于出海领域,这个行业依然是一个小众行业,没有绝对的超级头部和品牌出现,竞争者虽然众多,但还是一个机会比较多的市场。

站在行业内来看,要更优秀,还是要回到创业者的经营上,回到修炼基本功上。毕竟潮水过后,能够留下来的,能够持续做加法和升级的,还是一个团队的基本功。

基本功:用户服务

集运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?能够区分于竞争对手的能力是什么?如果只选择一项,只能是用户服务力。在同质化竞争场景下,用户能够完全信任你选择你的能力。

给你一颗种子,是否可以让它生根发芽长出果实。

对于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这种具有区域性社群性的特殊群体来说,让用户生根发芽的能力尤其重要。

其他的能力,市场竞争充分成熟后,会有配套服务商来协作完成。或者你成长到一定体量后,能够完成自建自供。

2023年后的集运,常态化的市场,经营基本功,用户服务力为根本。

基本功:市场能力

集运行业的存量市场已经在充分竞争状态中,如果要有切入口,更容易的方向是 – 增量用户?

对于每年出国的几十万留学生市场,可能是最容易的。因为用户还没有被教育过,没有被洗刷过。或是没被开发过的还处于贫瘠状态中的国家地区,市场相对来说空间较小,竞争者少,潜在增量用户较多。

增量用户获取背后靠的是市场能力。

团队的能力是拿钱投放和平台换用户的投放能力?还是拥有杠杆作用的内容能力?亦或是直接本地化的市场能力?

2023年后入场的集运团队,或是以留学生为主的集运公司来说,持续不断的获取新用户的能力是核心。

基本功:邮路仓储

2023年,交流过很多欧美地区的集运公司,时间久的玩家,普遍采用的是东南亚的仓储模型,也聊到更加精细化数字化的新仓储服务体系。虽然有想法,但并没有太多动力去推进升级迭代。

邮路仓库最后一公里,是我们直接向用户提供的产品服务。产品的持续升级迭代体现出来的能力,是用户能直接感知到的价值。

邮路仓储的数字化升级,首先带来的是成本提升,团队能力要求提升,其次才是用户价值体现,最后才是市场竞争力体现。

对于深耕这个赛道的玩家来说,在默默提升自己的产品力,不拘于现在,更布局未来。


2024 集运行业年度展望

站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,躺在床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展望2024年,聊聊我眼中集运行业趋势和变化。

一、集运头部:马太效应

所谓巨头,就是大家不是一个竞争量级的玩家,集运虽然是一个小市场。但对于所有想要出海的跨境物流公司来说,虽然集运不是主要目标,但是拿下市场,也算是一个小业绩和成果。

巨头切入:头部马太

国内菜鸟,极兔,中通等快递巨头的出海尝试,集运会是这些平台本身的一个小试点,但是在成熟有体量地区,也会是重点进攻方向。比如菜鸟在香港地区的布局,整个香港地区的集运市场一定会出现马太效应,头部可能会占据七成以上份额,其他玩家只能吃少数难吃的份额。

但好在这个市场还存在政策法规的影响,对于巨头进入有天然限制,对小玩家来说是保护伞。

对于港澳台,东南亚等有体量,在国内政策影响范围内的地区来说,巨头的马太效应是板上钉钉的现实。
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,集运行业自身逐渐成长起来的公司也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和团队实力。开始逐步布局自营邮路产品,本地化能力,形成自身的护城河和品牌影响力。

英国是集运市场最具活力的地区,目标用户群体量不错,用户的付费能力充足,付费意愿足够,最重要的是清关条件相对宽松。做全球集运市场的,基本都会做英国地区。跳到2024视野来看,英国也逐步形成一个多强格局的竞争局面。未来会不会形成一家集运公司占据50%以上市场份额的超级头部,我们不好下定判断,但是全球核心集运国家,一定会形成单个国家多强格局。

对于集运公司来说,找到自己的基本盘,找到自己的的根据地,深耕某个国家,深度本地化,形成产品服务品牌的护城河,是所有头部玩家必须要去做的一条路。所以,2024年,大家的基本盘又是哪个国家? 

二、行业创新:破人群

2023年下半年,走了很多产业带地区,聊了很多出海业态的创业者。跳到中国出海的层面来看,集运只是其中 “ 中国商品卖给海外华人的配套服务商” 中的一环。 

业务形态:融合化

对于整个集运行业的玩家来说,我们服务的目标用户群,只是目的国国家人口中的1%左右人口,还有99%的用户需求市场待开发。

跨境物流公司切入集运,代购玩家切入集运,集运玩家切入代采代买,集运玩家代购化,dropshipping化。

出海业务形态的多样化,多层次化,相互渗透化,越来越融合化。头部集运玩家几个亿的规模,头部代购几十个亿的规模,头部跨境电商几百个亿的规模。

对于集运行业玩家来说,一方面要深耕自身的行业,一方面也要关注用户群的延伸和发展。有时候,抢你用户的,往往并不是你行业本身的竞争者。

业务模型:创新化

自提点模型,推广代理,本地分布仓模型,校园代理模型,华人团长模型,海外搬家,自营大件派送模型等等,每一种模型的出现,都是一个创新。都对应了一个更加细分人群的需求和场景。

对于集运行业来说,创新模型的诞生,才能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和成熟。对于所有想要在这个行业想要有更多发展的玩家来说,思考创新点,才能有突破口和弯道超车的机会。

2024年,相信有些团队在一定会在新模式创新上大放光彩,实现更高增长。

三、2024,新人还能入场吗?

2023年,很多留学生找老金咨询集运行业还能不能做,以及集运行业的未来发展会是什么格局。

2024年,新人还能入场做集运吗?核心观点,集运是中国商品全球出海领域的一个最容易入门的行业。因为人群熟悉,文化熟悉,配套成熟。只需要有一定用户就能够存活下来。

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,制造出海,商品出海,品牌出海,甚至技术出海,都是一个相对来说不错的选择。

全球200多个国家,找到好的切入口,利用好国内的生产制造供应链优势,立足当下,志向全球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zh_CN简体中文